江苏 章涛 江锦国
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在教学《陶罐和铁罐》(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新选课文)的过程中,对教材的处理,对学生的引导乃至对主题的归纳,无不于细微处见功夫,给我们以深刻启迪。
一是次序调整见功夫
本文以“陶罐和铁罐”为题,“陶”和“铁”的次序本已排定,无须费心了。然而霍老师反复钻研教材,觉得在陶罐和铁罐的关系中,铁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,强调铁罐更能突出骄傲的坏处。于是,她在讲析内容时将铁罐放在前面,设计板书时也将铁罐放在前面——别小看了这一次序调整,它正是霍老师的功夫所在:不囿于课题次序,注重课文内容实际,根据理解主题思想的需要,相机调整,给学生留下明晰深刻的印象。
二是差异分辨见功夫
铁罐骄傲,陶罐谦虚,结果如何呢?随着时间流逝,“许多年代过去了”,人们发现了陶罐,铁罐却无踪无影了——当霍老师提问“陶罐怎么样了”时,学生有的回答“完整无缺”,有的回答“完整无损”。这两个词语,意思相近,但有差异,她及时引导学生比较,指出“缺”是残缺,“损”是损坏,联系课文所描写的,陶罐与当年一样光洁、朴素、美观,不只是没有一点儿残缺,而且是没有丝毫损坏。这一比较,学生马上明白,用“完整无损”更准确,更能突出陶罐的美好形象。
三是引导归纳见功夫
本文是一篇寓言,说明了什么道理?每一位教者总要引导学生归纳的,关键在于如何来归纳。霍老师的教学功力体现在逐层深入地引导上,经过引导,学生的归纳体现了鲜明的层次性:先是不能骄傲,应该谦虚。
——这自然不错。但“骄傲”和“谦虚”来自铁罐和陶罐,查查根因,归纳得更具体些。
接着是不能以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,必须谦虚待人,防止骄傲。
——这样归纳已经到点子上了,如果联系实际,再进一层,你会得到什么启发?
学生说要用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,永远谦虚,不断进步。
——大家学习本文很有收获。我们要像陶罐一样谦虚,决不能像铁罐一样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傲视别人……
霍懋征老师从教几十年,教风严谨,一丝不苟,即如教学《陶罐和铁罐》,于细微处见功夫,值得我们仔细揣摩。
(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.pepxiaoyu.cn友情提醒:查找本课更多资料,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)此文转载于